三水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南方教师在线教育咨询电话

佛山市三水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根据《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精神,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战略定位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改革,坚持创新,履行“均衡、协调、优质”的发展理念,用先进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在全社会和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各级各类教育整体发展,公共教育普及率保持较高水平,学校的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教育公平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我区顺利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督导评估。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教育发展水平,须处理好以下问题:全区教育资源统筹缺乏体制保障;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名师、名校长数量不多;教学质量、效益与先进地区存在一定差距;职业教育发展特色不明显;城乡、校际之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学前教育和终身教育相对薄弱;制度建设未能较好激发调动校长、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系统整体开放程度不高。面对“十二五”期间三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速,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层次的提升,以及广佛同城、广佛肇一体化格局,我区教育必须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十二五”期间,三水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依据《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应人口增长和向中心城区以及工业发达镇(街道)聚集的趋向,适度扩大教育发展规模,以“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为重点,立足改革创新和促进公平,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激活教育人力资源,持续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和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三水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策略 

1.整体优化。把系统提升综合水平作为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注重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力求实现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强调整体与局部、长远与现实、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 

2.内涵提升。把增强内在品质作为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形成科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共识,提升区域教育和学校管理水平,创新教育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机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区域教育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增加优质教育资源。 

3.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科学的观念和思维解决教育事业发展现实问题和未来挑战,改革阻碍教育资源统筹配置的管理体制,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方法,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机制,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4.人才为本。把人才资源作为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资源。继续实行优秀人才“绿色通道”政策。把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加强教育行政、校长、学校中层管理队伍的培训,加快名校长、名师培养,推进校本培训,创新队伍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活力。 

5.协同开放。把社会参与和加强对外交流作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机制。引导社会教育观念更新,齐抓共管,信息公开,问计于民,吸纳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氛围。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借鉴改革经验,充分利用和共享发展资源。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区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和各项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越国内先进地区的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发展更为充分的优质教育,构建更加完备的终身教育,建立完善的灵活的管理体制、机制,教育国际化打开新局面,率先进入学习型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区(县)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工作”及“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实现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逐步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优质高效发展;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体,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三水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打造职业教育品牌。 

二、主要任务 

(一)体制改革 

1.具体目标。到2015年,适应三水教育发展的现代教育体制基本形成。完善“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对全区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体现分工明确、职能优化、协调统一的要求;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实现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充;完善民办学校管理机制,实现民办学校的平等、规范办学。 

2.工作措施。 

(1)改革现行区、镇两级办学和管理模式。在区委、区政府的统筹领导下,以重新调整区、镇(街道)财政分担比例和划分教育管理职能为核心,统一全区公办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教师待遇标准,逐步落实公办初中和公办小学向区办区管模式过渡工作。鼓励镇(街道)和村居用各种形式支持辖区内学校教育的发展。 

(2)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转变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完善制度管理,建立监督机制,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健全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负责制,提高校长、园长的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任用制度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赋予校长、园长与办学责任相对应的权力;校长、园长定期向教代会或全体教职员工通报学校、幼儿园公务。实行学校、幼儿园重大决策的咨询制度,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幼儿园的财务审核和校长、园长任期考核工作。推动职业教育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的建立,探索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3)建立扶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新机制。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及其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鼓励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结对帮扶,加强校长、教师沟通交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校长、教师教研培训活动覆盖民办教育。建立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制度,在教育经费中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服务,奖励达标、上等级的民办幼儿园和学校,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学校和个人。完善民办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民办学校的教育督导,引导学校规范办学,督促民办学校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发挥学校教代会和党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 

(二)队伍建设 

1.具体目标。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培训力度,到2015年,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实现质的提升。各级各类教师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幼儿园专任教师60%达到专科以上学历,小学专任教师70%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初中专任教师95%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普通高中专任教师25%以上达到研究生学历(含正规研究生课程班结业);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达到95%以上,研究生学历达到2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75%以上。教师的高级职称比例大幅提高。初中专任教师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者达到2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者达到30%以上。 

通过大力培训,产生一批拔尖教育人才,构建新的激励机制和培训平台。全区在职中小学专任教师中拔尖人才(包括中学正高、特级教师和省级名校长、名师)达到15~20名;校长、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基本形成;建成区级“专家工作室”1个,“名师工作室”(含特级教师工作站、名校长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以及名班主任工作室)一批,形成覆盖全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全体教师的培训平台,培养一批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工作措施。 

(1)加强投入保障和政策导向。通过财政预算拨款和社会捐资,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教师个人学历进修教育成本。组织区级培训活动,加大对区级以上教育拔尖人才的奖励;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在学校公用经费预算中设立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各项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制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实施“高端教育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区级拔尖教育人才培养对象,重点支持,进行高层次培养;完善区级名校长、名教师和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定和管理政策;实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建立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档案,实现两年一次的专业发展水平考核,选拔有潜质的对象进行高端培养;实施“中年教师再提升计划”,对35~50岁的教师进行全员岗位培训;把参加培训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行培训与岗位聘任、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挂钩的政策。 

(2)改革校长、学校中层管理者、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校长、学校中层管理者竞争上岗机制,加强对竞岗者平时学习、研究导向,扩大民主参与,继续实行任期目标聘任制,改进学校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方法,建立校长和学校中层管理者的退出保障机制,建立校长、学校中层管理者常态化培训制度和后备管理干部选拔和培训制度,逐步提高新教师准入“门槛”。 

(3)搭建高效培训平台。积极配合省、市两级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主动联系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教育改革发展先进地区,利用优势资源建立区外高水平培训基地,尝试创设境外、国外培训平台,聘请高水平专家担任培训讲师和导师;有计划组织各种区内培训活动,注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除常规形式外,加强挂职跟班培训,常态性组织校长、教师论坛和沙龙活动,利用各种“工作室”和“工作坊”、“学习坊”开展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区内教育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把校本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实施管理,作为校长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学前教育 

1.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区学前教育基本实现普惠优质发展,85%的幼儿园成为等级幼儿园,15%为省一级幼儿园。各类托幼机构园舍全部达标,活动空间、户外场地、设备设施充分满足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符合国家规定学历和任职资格要求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达到99%以上;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明显提高,家长和看护人员受训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幼儿的学前教育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得到发展。 

2.工作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和学前教育公益性。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占一定比例。建立区、镇(街道)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制度,制定三水区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的意见和具体标准。推行户籍人口幼儿教育经费补贴制度,落实《佛山市三水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代建”等方式,大力扶持学前教育发展。把幼儿园建设纳入政府规划,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严格落实公建配套幼儿园建设。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 

(2)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各镇(街道)落实兴办中心幼儿园工作,创新办园模式,有效发挥对辖区学前教育的引领作用。力争到2013年,各镇(街道)建成一所以上省一级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到2015年,公办幼儿园比例达到20%以上。扶持发展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选派公办幼儿园结对帮扶等方式,积极引导和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大众、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上档次、有特色的幼儿园,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园,满足学前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3)保障幼儿教育工作者合法权益。幼儿园要依据《教师法》的规定,逐步提高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依法办理社会保险,稳定教职工队伍。至2013年,公办幼儿园教师(含医务保健人员)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小学公办教师人均收入的65%,其他保教岗位人员年收入不得低于当地小学公办教师人均收入的30%;民办幼儿园教师(含医务保健人员)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小学公办教师人均收入的40%,其他保教岗位人员年收入不得低于当地小学公办教师人均收入的20%。人事编制部门要根据公办幼儿园办园规模,按照等级幼儿园的人员配置标准核定各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配足教职工并实行聘用制。民办幼儿园按照各相关等级幼儿园的人员配置标准,实行自主聘用、合同管理。未评级的幼儿园按照区一级标准执行。 

(4)规范幼儿园保教和收费行为。建立健全收费项目公示制度。幼儿园按学期收费,不得在正常服务时间内增设保教费以外的其他收费项目。由物价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生均培养成本、财政拨款水平、居民承受能力确定各等级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公办幼儿园按照政府定价申请收费许可证,民办幼儿园收费实行办园成本核算、审核备案制。坚持以游戏为基础,合理安排教育活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按照“活动即课程”的要求,科学安排幼儿每日活动。幼儿园必须禁止从事违背教育规律的实验和活动,坚决克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 

(四)义务教育 

1.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区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保持100%,学生基本素质明显提高。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条件、质量效益基本均等,消除大班额现象。民办学校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比例逐年提高。 

2.工作措施。 

(1)建立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机制。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教师待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成长水平”四个关键点,实现区域内“三持平一保障”,即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水平基本持平、教学水平基本持平、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持平、学校办学条件基本保障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 

完善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学校建设标准化为基础,以学校管理标准化为抓手的学校建设标准和管理标准,作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依据和监测体系的重要内容。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机制,实施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建立区域内城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2)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提升学生素质为办学的价值取向,深化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创新审美素质作为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教学科研机构与学校紧密配合,探索、形成和推广能有效提高学生素质的不同层次学校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探索建立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标准,构建全素质领域的评价机制。提高学校活动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3)建设有特色学校文化。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专门规划,实施“学校文化”、“特色学校”建设计划,丰富学校发展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社会经济改革发展趋向和现代教育理论观点,提炼、概括出“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内容,并用精神文化引领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发展和提升,形成较为稳定、广泛认同、可资传承的学校群体风貌和文化特质。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保障工作进展。 

(4)完善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管理办法,保障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两个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推行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积分制管理办法。 

(五)普通高中教育 

1.具体目标。到2015年,普通高中实现优质特色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处于省内先进水平。 

2.工作措施。 

(1)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全面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继续加强高中的软硬件建设,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思路,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 

(2)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和支持高中学校从实际出发,立足传统文化、学生发展要求与教学现状,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形成学科优势明显、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高中教育,实现普通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六)职业教育 

1.具体目标。到2015年,力争成为珠江三角洲重要职业教育基地。区直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9000人,全区中高职在校生人数达到27000人以上(含佛山市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三水校区等进驻院校)。努力把区工业中专创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把区理工学校创建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扶持三江职业技术学校(民办)创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建设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的品牌专业和示范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职学生技能考试合格率达到99%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2.工作措施。 

(1)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投入保障能力。加大政府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拓宽筹资渠道,探索政府财政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支持办法。 

(2)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建立“三水职业教育集团”,创设区域内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政府部门与用人单位之间,政府部门与学校之间全方位的合作沟通平台。通过“集团”这个信息交流合作平台,建立学校办学的引导机制,促进学校与政府、用人单位加强合作,发挥学校办学的能动性,明确发展定位,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 

(3)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体,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助推区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三水职教的内涵发展,打造三水职教品牌。 

(七)特殊教育 

1.具体目标。到2015年,建成覆盖全区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体系。区启智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能够适应实际需要,残障儿童接受教育率达到98%以上。 

2.工作措施。推动特殊教育多途径实施。完善残障儿童幼儿园、小学、中学“随班就读”制度。增加特殊教育专项经费,针对有残障学生的学校,配备“随班就读”学生必须的设施设备,不断改善特殊教育条件。坚持医教结合原则,在区启智学校设立专门医务人员,探索在特殊教育中实现教育和康复的有机结合。区启智学校要学习特殊教育先进地区的经验及做法,提高残障儿童的教育和康复水平。邀请特殊教育专家对区启智学校和有残障儿童就读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提高我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八)学习型社会建设 

1.具体目标。到2015年,充分满足社会职业培训和闲暇教育需求,年培训量达到6.8万人次;高标准、高质量通过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的督导验收;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全社会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崇尚学习和热爱学习成为社会风尚和市民习惯,把三水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 

2.工作措施。 

(1)建立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大教育观,增强教育惠及全民的能力。改变过去教育部门服务于学校、学校服务于学生的传统观念,把教育融入整个社会系统中,树立教育部门服务于整个社会教育、学校服务于所在社区教育的新观念。加强政府对社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为社会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大力开展针对市民的文化教育活动。积极引进和规范管理国内外品牌教育培训机构,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为市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服务。深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社区学校、老年大学和妇女学校,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城市文明、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等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满足市民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2)重视下岗失业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教育。企业要强化下岗失业人员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文化培训。区域内高职和中职学校根据三水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主动与企业联系,为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培训,提升三水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九)教育科研 

1.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区“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的机制和局面形成。全区获得省级以上科研立项及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的数目逐年增加;区、镇(街道)、学校三级教科研网络运行优化,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实现普及化,一批课题组、学科组和个人获得区以上的表彰。 

2.工作措施。 

(1)创立推进教育科研新机制。创设科研教研工作机构和常规工作机制。设立区教育专家工作室,聘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负责引领和指导区教育科研的规划与实施。实行城乡学校教研联盟活动制度,成立区内小学教研和初中学校教研两个教师联盟组织,在区教研室统一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使广大教师有更多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 

制订和实施区“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励计划”,奖励国家、省、市教研科研立项和获奖教师,不断提升、扩大我区教研科研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实现区教研科研常态化运作,加大培育区级优质教育教学科研项目的力度。注重教师教研科研能力培训,开展多种多样的展示和竞赛活动。加强教研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打造区教研科研信息化管理平台。鼓励校本教研,推动科研校际和镇(街道)间交流,加大研究成果推广力度,切实提升教师教研科研能力。 

(2)完善“三级”教育科研和培训网络。依托教育科研和区、镇(街道)、校三级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区教研室要制订“区、镇(街道)、学校三级教育科研和培训计划”,指导镇(街道)和学校开展科研和培训工作。探索建立“研?训?教一体化”的科研、培训和教学互动模式,深入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对镇(街道)培训和校本培训予以鼓励和支持,构建开放式的现代培训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3)普及校本教研和小课题研究。区教育局尤其要重视组织校本教研和小课题研究活动,区教研室要在充分调研开展校本教研和小课题研究先进地区的基础上,制定“三水区学校校本教研和小课题研究指导意见”,对学校开展校本研究和小课题研究进行组织机构建设、课题立项、课题研究过程、课题结题、成果推广、评奖等方面的指导。各个学校要积极开展实践性的校本小课题研究,形成“人人有课题,人人做科研”的浓厚氛围,让教育科研成为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的常态性工作。 

(4)创新网络教科研模式。建立“三水区教师网络教研交流平台”,开展网络阅读学习、交流研讨、课题研究、成果分享等教科研活动,通过优质的网络服务与互动平台,区域构建教师网络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队伍整体优化。以教师集体备课为重点继续研发更具实效性、动态性、反思性的教研平台,以平台为载体实现同行协作、动态优化、学生验证、以学定教的教研目的,让优质的平台与资源使网络教研与分享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区域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 

(十)教育信息化 

1.具体目标。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基本实现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环境构筑,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度应用,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2.工作措施。 

(1)提升教育网络基础设施设备能级。加强城域网数据中心建设,按照“集成一体化架构,系统模块化设计”的建设思路,逐步建成区域教育网络数据存储、数据中转、数据运算、网络管理、应用服务的中心和枢纽,实现数据由分散走向集约化,提供丰富、稳定、可靠的计算资源,满足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方面不断快速增长的需求,利用服务器虚拟技术,形成“低能耗、高产出”的绿色数据中心。在教育城域网内配置网络安全、网络监控等重点设备和软件,建设高性能的网络防火墙与内容过滤系统,加强安全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病毒防范、漏洞扫描等信息安全管理,优化应用系统的数据备份和管理;建立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校园安全的随时监看,促进平安校园建设。建立教育考试网上巡查系统和应急视频指挥系统,便于教育考试的指挥、管理和考试巡查。 

按照学校信息化应用项目的需要,逐步扩大交互式电子白板进教室、数字化交互教室和录播教室等项目建设的力度,加强学校信息化教学的终端建设,为形成区域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示范学校和信息化创新试点项目实践提供必要的基础实施设备。 

(2)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建设网上公益学堂,扩展优质资源,开发面向教师、学生、家长的数字化精品课程。鼓励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试点学校教师和区域学科骨干教师制作开发各学段、各年级丰富多样的学科教案、学案和课件;鼓励“录播教室”系统应用试点学校,逐步建成覆盖各门学科和区本课程的示范录像资源。 

(3)优化教育网络服务平台。以区信息中心数据管理平台为核心,规范全区基础教育数据标准,建设基础教育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教育管理、教育资源、教育研究等各种应用系统之间数据的有效整合,初步实现区域教育管理的动态监测,为教育管理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并能够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数据交换与共享。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拓展校园网功能,实现校园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教育过程的信息化,初步建成面向师生、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进一步推进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教育工作透明度,保障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学校门户网站建设,完善信息公开服务的内容和功能,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十一)校园安全 

1.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区校园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校园安全保障机制完善,校舍安全全面达标。 

2.工作措施。实施联动式综合治理。完善区学校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工作规则,强化各镇(街道)学校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属地管理责任制,形成常态防范和专项整治相结合,部门专业管理与合作联动相协调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 

推进学校安全标准化、专业化管理。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监督考核与执法督查体系、许可准入与预警预防体系、重要岗位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和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体系,推进学校安全网格化、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 

(十二)扶贫助困 

1.具体目标。到2015年,扶贫助困实现区域内全覆盖。适龄残障儿童、学生和贫困家庭子女以及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获得制度性保障,实现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全覆盖。 

2.工作措施。构建全面的教育扶贫助困体系。继续实施低保家庭子女、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继续落实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补助制度,并不断提高补助标准。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落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以及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制度,逐步完善分担机制。 

(十三)教育国际化 

1.具体目标。到2015年,各级各类教育的国际交流实现常态化,国际理解教育在全区学校得到普及,建立一批国际交流友好学校,建成教育培训海外基地。 

2.工作措施。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坚持开放办学和国际理解教育。以国际视野开展学校建设,争取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国际部,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评估系统上,积极渗透国际先进办学思想,形成开放办学的体制机制。加强学生国际理解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能力,民族包容意识较强,以及学会共处等综合素质国际化人才。 

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多渠道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国际教育组织、机构落户,尝试举办国际学校,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实习、教育研究机构或项目。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教育交流,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国(境)培训的力度,建设适应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党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定期召开研讨教育工作的会议,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达到“五个优先”:即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人才引进优先考虑师资配备,党政会议优先研究教育议题。制定学校用地特许制度,优先解决教育用地。凡新建住宅小区需配套建设学校的,房地产项目分期开发建设时,必须在首期建设中配套建设学校;配套学校与房地产项目必须同期竣工验收,并将产权移交给政府。凡新出让的住宅小区用地,如需配套建设幼儿园和学校的,规划部门应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文体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 

建立区镇两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联动监控机制,完善党政主要领导履行基础教育工作职责年度考核制度,将实施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作为任期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区、镇(街道)财政部门要按照教育优先发展要求,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做到“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即依法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提高、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健全教育经费多元筹措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界人士及机构捐资助学办学,多渠道筹措教育发展基金。 

(三)加强统筹实施,强化督导评估。统筹政府督导和社会督导,创新教育督导评估模式。按照举办、管理、评估“三分离”原则,完善“以区为主、镇(街道)为辅;督政督学、协调一致”的教育督导管理机制。建立督学责任区,探索“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评价为主与社会教育督导评价相结合”的督导评估新模式。 

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督导评估。对区有关职能部门执行区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进行过程性督导和年度评估,并根据实际调整不相适应的指标、任务和措施,确保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约束性。  

完善信息公布和社会监督制度。做好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规划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 

(四)加强部门协作,营造发展氛围。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完善配套政策,制定落实措施,扎实做好责任范围内的工作,同时,要加强协调、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宣传国家和省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动员全社会一起努力营造“社会发展、教育先行、智慧三水、教育为重”的教育发展氛围。建立三水区教育和改革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公共教育改革和发展信息,强化公众沟通。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现代教育服务品牌